近红外光热疗法(NIR PTT)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热消融治疗肿瘤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其主要得益于近红外激光对生物组织的高穿透和低损伤性,因此开发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和光热转换效率(PCE)的光热剂(PTA)对实现有效的 NIR PTT应用至关重要。
近日,药学院功能分子材料研发及诊疗一体化科研团队成员王静菡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和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白锋教授合作在Advanced Materials 杂志(TOP期刊,SCI分区1区,影响因子26.8)上发表题为“Self-Assembled Protonated Porphyrin Dimer Nanoparticles with an 83.7% Near-Infrared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for Antitumor 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简单的酸介导超分子自组装方法制备出近红外响应的卟啉基纳米光热剂(NIR NPs),其在近红外区域展现出显著更宽的吸收带(超过860 nm)。NIR NPs内部强烈的离子相互作用和偶极效应导致荧光猝灭并抑制活性氧(ROS)生成,从而实现超过83.7%的显著光热转换效率(PCE)和高光热稳定性。通过与环状Arg-Gly-Asp肽(cRGD)偶联,并结合增强渗透和滞留(EPR)效应,使NIR NPs成为抗肿瘤治疗中性能优异且具有出色生物安全性的有机近红外光热剂。这项研究通过调控超分子光敏剂的光谱特性实现性能优化,开创性地提出了芳香族含氮PTA功能分子的设计方法,标志着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